高校学生干部的特点及培养方法

来源:互联网发稿时间:2013-04-16浏览次数:

高校学生干部作为学生中的骨干,他们特点鲜明,具体表现为政治素质过硬,责任心强,谦虚好学,品质优良等,他们在学校管理、教学工作中上牵下联,是保证全校教、学工作稳定,推进各项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作为老师必须掌握了解他们的特点,相应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法。

一、高校学生干部的特点

高校学生干部作为高校管理体系中的一环,在现实生活中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 联系性。高校学生干部对于广大同学犹如林中之木,沧海一粟,同质结构性群体表现出他们有着相近的能力、知识、年龄、喜好、观点,彼此易于沟通。同学中的思想动态、愿望要求,他们都能及时掌握,并了解其关键。对于老师,他们是有力的助手,能较快领悟接受老师的管理思路,及时达成共识的管理模式。这种特殊性决定他们可以在学校和同学之间发挥媒介作用,一方面把学校的各项精神传达到学生中去,另一方面也把广大同学的意见、要求反映给老师,有利于学校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

2. 组织性。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群体,他们正处青春年少、精力充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是否具备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千秋大计。对他们的教育手段应是全方位、多渠道、策略性,其中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就是重要的方式之一,而这些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就是学生干部。他们代表着不同的群体,参加或组织各种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活动,使广大同学在活动中得到启发,健康快乐成长。

3. 榜样性。高校学生干部大多是经过选举产生的,他们往往思想先进,成绩优秀,关心他人,举止文明,这使他们在同学具有较高的威信,成为同学们学习、效仿的楷模,使群体风气向上,团结而具有战斗力。一旦他们出现思想退步、成绩下滑或是脱离群众,将导致群体成员观点不统一,个人主义悄然膨胀,凝聚力下降,群体中非正式群体数量增加,有碍集体的健康发展。

4. 全面性。市场经济的今天,残酷的竞争机制决定严格的人才供求机制。光有一颗红心或是单纯的扎实的专业功底是不够的,市场需求的是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和合理能力结构的复合型人才。毕业生追踪调查表明,大学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同学在工作后表现出的组织能力、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创新能力都明显优于其他同学,究其原因就是他们在大学期间得到综合锻炼,在实践中感悟到管理与被管理的艺术,并付诸于实践,在工作后就表现的得心应手,而不是手足无措。因此,学生干部职位应尽量轮替,让更多的同学得到锻炼。

二、培养高校学生干部的几种方法

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针对他们的特点,采取全面的正确合理的方式方法。

1. 合理严格的选拔制度。高校学生干部的选拔在不同群体方法也不同,如学生会、科协往往采用竞聘形式,班集体则大多采取民主选举形式。另外,不同群体在不同时段,选拔方式也不同,如班集体在刚组建时一般采用班主任直接任命的形式,一段时间后则采用民主选举产生的方式。对于竞聘制度应注意前期宣传工作,争取更多优秀学生参与选举,另外,老师也应注意平时观察、了解,发现合适人选,动员他参加竞选,因为理想的学生干部能准确、及时理解、接受老师的思路,发挥助手和参谋作用。对于民主选举制度,则应做好等额选举与差额选举的合理搭配,避免出部分同学拉选票及选举的过分民主,切实体现民主与集中的统一。

2. 严格要求,提高素质。高校学生干部良好的自我感觉,社会工作中的抛头露面,老师的赏识,学生的赞誉容易使他们无形中滋生骄傲情绪,继而变的不再谦虚,成绩下滑,出现大家不愿看到的结果。所以,学校应制定一系列的培训及考核制度,如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基本道德素质的培训;学期、学年末的综合测评。通过培训使他们认识到,学生干部不是凌驾于同学之上,而是为同学们服务,接受广泛监督,在奉献中锻炼、充实自己。同时对于他们的日常行为、尊规守纪、文明修养等方面也严格要求真正在同学面前树立榜样作用。

3. 充分信任,支持肯定。高校学生干部在工作总会有一些新思路、新点子,对此我们应该予以支持,尊重他们的决定,充分信任敢于放权。不排除他们构思的幼稚与局限,但放权不等于放任。发现问题后,先肯定积极之处,然后再共同探讨不足,制定出一套合理的方案计划。相反如果处处设卡,过分干涉,不肯定或少肯定,多否定,只能导致他们自信心动摇,积极性受挫,工作缩手缩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沿袭过去,害怕尝试创新,应有的作用得不到完全发挥。

4. 确立金牌意识及高度责任感。 大学活动大多以竞赛为主,如卫生评比、运动会、各类球赛、辩论赛、知识竞赛等,在这些活动的参与中一定要确立金牌意识。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个集体同样如此,如果总不想去争取第一,那她绝对不是一个优秀集体!争取是一种精神--永不言败;是一个过程,一个众志成诚、团结协作的过程,为了共同的目标大家会意志坚定,表现出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气概。学生干部作为团体领袖,首先必须具备这种气质。高度责任感是这种气质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能力可以逐步提高,而高度责任心则必须时刻具备,这是成功的重要保证,也是一名优秀学生干部应有的素质之一。

5. 正确面对成功与失败。我们强调金牌意识,更要求以良好的心态面对鲜花与泪水,竞争是残酷的,面对挫折不是灰心丧气、甚至自暴自弃,而是坦然面对、找出差距。老师在面对这些问题是时,首先应该表现出平静姿态,理解、安慰他们,疏导有包袱同学。但坦然面对不等于自欺欺人,组织大家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教训,错误决不能再次重复,这样不仅有利于学校工作的开展,也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6. 细致的关怀,公平的奖惩。高校学生干部是集体中的一员,他们同样要生活、学习、社交,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比如学生干部和老师接触过多会引起部分同学的不理解与非议;有些学生干部由于工作大量投入而影响了专业学习;还有些学生干部感觉付出与了却没得到老师的认可、同学的理解而灰心丧气,无信心、无热情。这些都需要老师认真观察,及时掌握并关心、支持他们。肯定他们付出的艰辛,指导制定合理的学习、工作方案,并在具体评优、组织发展上充分考虑、客观公正;在日常生活甚至以后就业悉心关怀,尽量排除后顾之忧,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工作当中。

7. 帮助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得失观。对于高校学生干部的关心支持,目的是理解他们的甘苦以利于工作的开展,但决不可以让他们以此为借口,自恃有功而向组织要这要那,奉献了就要索取,表现出动机不纯,过分计较个人得失。因此,应对他们进行多形式、多渠道的正面、侧面教育,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政治观,知晓个人与集体的主次关系,个人利益、得失是以维护集体利益为前提的,不能超越集体。

8. 思政工作者自身能力的提高。

首先是政治素质的提高。作为一名政工干部、党员要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主选择、等价交换、趋利避害等市场经济的观念决不能对我们的党性原则造成冲击。这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本保证。

其次,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学生干部的选拔与管理,在实践中涉及到很多学科门类知识,如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社会学、领导学等,这需要我们不断学习研究,并结合工作实践,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工作模式。这种学习是持续的,因为我们的客体在不断发展变化;工作模式是动态的,因为实践与认识是无限循环的。

教育体制在改革,高校教育正处于转型过程,旧的管理思想与高校学生干部培养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正在日益显露出来,我们应保持清醒的认识,针对高校学生干部长期存在的老问题,以及时代发展所带来的新问题,不断更新思维,探索、研究他们的特点规律,形成先进的工作方法,加强对高校学生干部的培训与管理,使他们的作用得到更大限度发挥。